吾云
這兩年來,一場轟轟烈烈的“革命”正在隱秘開展。從2015年初開始,中國將進行三年“廁所革命”,致力于解決旅游景區廁所數量少、環境差、收費高等問題。上到國家旅游局局長,下到地方景區管理員,都常把“廁所革命”掛在嘴上?;貞浧鹪趪鴥仍S多旅游區內苦不堪言的如廁體驗,我對這樣的改革可謂是雙手贊成。不過看到這么多“廁所”擺在眼前,還是難免有些硌硬。畢竟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每天都使用廁所,卻似乎很少在公共場合直呼其名。
排泄,和死亡、生殖一道,貢獻了人類語言中最多的禁忌語和委婉語。對“廁所”二字有些“避諱”,并為此發明了不少委婉說法,也似乎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。
不妨先看看漢語里的情況?!皫币辉~有非常悠久的歷史,《說文解字》中就有“廁”字,釋義為“清也”。根據《說文解字注》,這個“清”之后被寫成“圊”。南唐徐鍇說,“廁古謂之清也,言污穢常當清除也?!币驗椤皫迸K,所以要叫做“清”,這個邏輯,和我們今天把廁所委婉地稱為“衛生間”,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詼諧是避免禁忌和尷尬的一大法寶,隱喻和諧音則是常用的手段?!段饔斡洝返谒氖幕乩?,孫悟空想讓豬八戒把三尊雕塑搬去廁所里,就騙八戒要搬去“五谷輪回之所”。八戒興沖沖過去推門一看,原來是個污穢不堪的大廁所,于是笑道:“這個弼馬溫著然會弄嘴弄舌!把個毛坑也與它起個道號?!辈恢弧段饔斡洝防镉羞@樣的機靈,全國各地的餐廳似乎也為讓人捧腹的廁所別稱作出了不少貢獻,“聽雨軒”、“輕松閣”、“解放區”之流都算常規,一個農家風味餐廳的廁所叫做“高粱地”,更有一家老北京風味餐館的洗手間門楣上高掛“安腚門”三個字。不過,抖機靈可以,適度即可,用力過猛,有時候也容易引起不適。
現代漢語中真正流行且稍能登大雅之堂的委婉說法,多采取“顧左右而言他”的手段。比如稱其為“洗手間”、“盥洗室”、“化妝間”……而對“上廁所”這個行為,現代人多半會說“去洗手”,女孩子還可能說“去補妝”,連“方便”和“解手”這樣在字面上完全看不出和排泄有關的說法,也很少用了。古人也和現代人一樣委婉,發明了出恭、更衣、如廁等說法。其中“更衣”的說法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。張仲景就在《傷寒雜病論》里記錄:“少陰病,下利,脈微濇,嘔而汗出,必數更衣”。明明是上廁所,非要說成換衣服。這么干的可不只漢語,至少英語里也是同樣的情況。
咱們熟悉的WC(Water Closet)早已不是英語中對廁所最廣泛的稱呼了,現在的普遍說法是toilet。Toilet就是一個從“更衣室”跑偏到“廁所”的詞。toilet一詞來自法語的toilette,本指“布料”。有了布料自然要做衣服,toilet就和上層社會的服裝聯系了起來;有了服裝還要打扮,于是這個詞又開始指更衣時需要到的那些東西(比如鏡子、梳子等),隨后抽象成為更衣傅粉的動作,再后來演變成“更衣室”。因為更衣室往往帶一個廁所,大約在19世紀,toilet就漸漸從“更衣室”變成“廁所”了。英語中其他關于廁所的委婉說法還有restroom(直譯是“休息室”)、lavatory(本義是“盥洗室”)和bathroom(直譯是“浴室”)等,都是聲東擊西,明明是去上廁所,非要說是做別的事情。
別為toilet一詞的遭遇感到“惋惜”,這個詞的本義仍然在使用,那就是在toilet water這個詞組中,這可不是“廁所水”,而是指淡香水,來自法語Eau de Toilette(也就是香水愛好者們熟悉的EDT),直譯是“布之水”。在制作淡香水的古老工藝中,需要把布料浸泡在香水中數月之久,取出后再制成產品。因為香精濃度低、留香時間短,所以Eau de Toilette就被意譯成淡香水。你看,香和臭、凈和臟、雅和俗,在語言的世界里總是能夠如此無障礙地自由轉換。
由于語言禁忌的原因,或許有教材會教授相關的委婉說法,但對于俚語、俗語中的說法,人們恐怕知之甚少,甚至無從得知。比如說漢語教材會教外國人說“逝世”,但估計不會教人說“掛了”或者“嗝兒屁”。據說國內某自來水廠廠長去國外考察,翻譯向外賓介紹說,廠長的工作是“make water”,這可讓聽眾想笑又不敢笑,因為在英語俚語中,make water是“小便”的意思。語言的這個禁區,真是最容易“踩雷”的雷區。
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曾撰文寫道:“面對幾千年來形成的歧視廁所、鄙視廁所、忽視廁所、廁所文化缺失及頑固的如廁陋習,面對中國旅游業快速發展中天文數字的廁所需求和巨大的廁所欠賬,當然需要一場革命!”旅游業中的廁所要革命,語言學習中的“廁所”,是不是也得來一次革命?